中国石油“十二五”科技创新助力稳健发展纪实

2016-02-20  来自: 鹤壁市瑞普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669

获科技奖励30项、创新重大标志性成果40项、形成核心配套技术15项、研发重大装备和软件25项、申请专利超过2万件、新技术创效超1000亿元……2月17日,中.国石油“十二五”科技创新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.国石油狠抓重大理论技术创新,完善符合公司实际的科技创新体系,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为实现公司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。特别是在当前油价低位震荡、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的“寒冬期”,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实施创新战略,更是中.国石油提质增效、走低成本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。

致力于保障我能源安.全,攻克制约主营核心业务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,油气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

勘探开发业务是中.国石油提升竞争力的基石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面对“更老、更深、更致密、更高含水”等复杂对象,中.国石油取得了一系列勘探开发理论、技术上的突破,技术水平居于地位。

川中古隆起,曾经发现威远气田的地方,其勘探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。但是之后的47年里久攻不克,勘探工作困难重重。

对此,中.国石油创新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技术,提出构造背景上岩性地层圈闭形成大气田的理论新认识,发现了四川安岳供奉的庙宇整装大气田,这是我国世界天.然.气发展重要、重大的科学发现,对推动中.国世界上元古界—下寒武统成藏理论创新和勘探突破具有深远意义。

通过地震、测井、钻井、改造、开采、地面等工程配套技术创新,供奉的庙宇的气田开发仅用3年时间,已建成年产110亿立方米天.然.气生产能力。

地理指针指向鄂尔多斯盆地。由于油藏流动性差,这里的地质条件被称为“磨刀石”,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专.家曾判定无法工业开采。经过多年科研攻关,2007年油气产量才达到2000万吨。持续发展面临着是否大面积规模成藏、如何提高单井产量、实现气田低成本开采三大难题。

经过不懈探索,中.国石油创建大面积岩性“四要素”成藏理论,实施满盆立体勘探,创新形成直井多层、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等关键技术,建立地下油气流动“高速公路”,将单井产量提高了3到5倍。

特别是应用体积压裂技术,可以一次性将相当于106个奥林匹克水立方馆大小的地下岩层压碎。通过大丛式布井、“工厂化”施工,降低成本约30%。

依靠超低渗油气藏开发理论技术创新,长庆油田从2008年到2013年每年新增油气当量500万吨。2013年油气当量超5000万吨,在“磨刀石”上铸造我国石油史上又一辉煌。

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共和国长子大庆油田。历经半个世纪的开发,大庆油田迎来的重大难题:油田含水率达到90%,剩余油高度分散。通过创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,大庆油田实现采收率再提高18个百分点。仅依靠此技术2015年的产量就突破350万吨,创造了大油田开发的新奇.迹。

这样的例子在中.国石油海外项目也比比皆是,中.国石油靠的就是它的金刚钻——特色技术。如今已经形成了以被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、巨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为代表的海外特色系列技术,并通过集成、完善实用的工程配套技术系列,使海外整体勘探开发技术达到水平。


关键词: 闭口闪点测定仪   石油产品密度试验器        

产品中心

产品中心